返回
企业文化 用卫蓝大爱书写企业公民的社会担当

固态电池|凯发电游手机版官方网站“上车”风口再起:技术创新还是故事噱头?

发布时间: 2025-06-22 23:07:18

  固态电池的消息一波接着一波,量产上车、超长续航◆■■★◆、相关概念股一度出现涨停潮。但固态电池真的来了吗?

  曹广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固态类电池技术或资源的布局■◆,要坚持投技术,测试看效果,发展看趋势。“目前指标好的产品,趋势不一定好;目前指标差的产品,趋势也不一定错,所以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做2~3种的子技术路线的参与,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比如目前国内硫化物的技术路线开始有所抬头,就要紧跟测试,深度分析,评估结果◆■★★。既不能失去机会,又要多方把握◆◆★■。◆◆★■◆◆”

  ★◆“固态电池目前虽然有样品概念的电池■■■★■,但是真要走向产业化,成本还是相当大,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表界面的相互作用和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都有很多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认为◆◆。

  广汽研究院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借助AI及高通量计算等先进技术,可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加速商业化进程。

  即便是更快量产、被视为由液态锂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转型的过渡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也居高不下。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曾在ET7半固态电池测试时表示,150kWh的固态电池包的成本接近一辆蔚来ET5,即超过29万元■◆■★◆。此外,极氪009搭载的首款麒麟电池包也是半固态电池■◆■,据悉其电池包价格也“比一辆车还贵”。

  在肖成伟看来,理想情形下,2027年全固态电池做到能量密度400Wh/kg、1000次的循环,2C的倍率性能★★,实现百辆到千辆车级别的示范运营;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和搭载车辆的小规模量产;2035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并实现普遍使用■◆★★。

  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迈过40%的分水岭,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寻找差异化立足点。

  与目前行业普遍搭载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工作温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减少当前液态锂电池存在的热失控和电池燃烧等潜在风险■★◆★。

  曹广平认为,以固态类电池来说■★■,各家的技术路线、供应商以及样品水平并不相同★■◆。但总体而言,问题存在于固态类电池的界面阻抗★■■、量产工艺、样品寿命、能量密度指标以及价格等方面,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有的还需要逐渐完善。

  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负责人李进表示★◆,虽然其全固态电池步入从实验室里走向量产的阶段,但仍需2年时间才能上车,即2026年才能完成全固态电池开发,并率先搭载于昊铂车型■◆。

  智己L6上市前将“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作为重要宣传点,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这个时候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随后这一发言被删除。

  也有观点认为■■★◆■,固态电池在汽车上率先应用的场景可能在混合动力车型,突破1%替代率的机会就在混动车上。

  尽管大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现在看来仍前路漫漫,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车企需要新的故事来提振士气以及支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

  然而■■◆◆,量产固态电池成本高■★◆★■■、难度大,部分基础技术■◆◆★■、生产工艺等问题仍未解决,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行业普遍认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集中在2027年~2030年◆★★◆◆。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种★◆■◆◆★:氧化物路线、聚合物路线与硫化物路线★■■。其中聚合物是最早实现固态电池装车测试的技术路线,柔韧性和界面接触性良好,与现有锂电池工艺接近★★■◆◆,但其劣势在于室温下离子电导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游动的速度)低,需要加热到60℃高温才能正常工作◆◆,但超过200℃又会发生燃烧◆★■★★◆,很难符合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要求;氧化物的离子电导率要高于聚合物,但仍不如液态电解质,且还原稳定性略低,正负极固固界面接触差;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延展性较好,但化学稳定性差■★★■★■,机械性能差◆◆◆,规模化量产难度较高。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市场上搭载的固态电池多是半固态电池,仍需要加入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的差异,称其为半固态电池或准固态电池更加准确。

  这也得到了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的印证(智己L6搭载的固态电池由上汽集团投资的清陶能源供应),他于近日表示★★,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产业化分为三步: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在智己汽车上装车量产;2025年会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最终实现的第三代固态电池才是全固态电池★■■★◆◆。

  “为什么要发展全固态电池?第一,通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可显著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凯发电游手机版官方网站。第二,基于固态电解质的高稳定性,有利于兼容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以及更高比容量的含锂负极材料,可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认为。

  ★■◆“全固态电池开发难度巨大■■★,需要在高性能全固态电解质及正负极材料,创新极片及电芯设计◆★★■★,高速连续化制造工艺及装备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广汽方面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全固态电池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技术高地,中国、日韩、美国均将其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制胜点,试图抢占先机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成为“未来的宁德时代◆◆”。

  事实上,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均是锂电池的分支,差别主要在于电解质的使用■◆★■■,分别采用固态和液态电解质材料★◆■★◆■,半固态电池是液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折中方案凯发电游手机版官方网站。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卷严重◆■■■◆,各车企宣布固态类电池上车、智能驾驶上车等■★,甚至进行高管实测,一方面是电池等零部件的先进技术有所进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投资人或消费者而给出的自选动作。★★”4月15日■◆◆■★★,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车企外■◆◆■★■,动力电池厂商、科研院所也纷纷下场宣布固态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宣布解决了制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关键痛点和技术瓶颈;宁德时代近日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布局,最近加大了很多投入,在固态电池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根据研究机构GGII预测★■◆★,2024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年内有望实现(半)固态电池的大规模装载应用,预计全年装机总量将历史性突破5GWh大关。

  继800V、超快充、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争先★★◆■◆■“上车”以后◆■◆■◆,行业需要新的故事来提振士气◆■,作为没有明显短板★◆★★、充电速度快、安全性高、续航里程长★★◆■、被视为电池“终极技术”的固态电池被推到了台前。

  大众表示正在积极研发全固态电池技术◆★■★◆★,目标是2025年前实现量产;宝马承诺在2025年前,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原型车,并在2030年前量产◆◆★◆◆■;丰田宣布在2027年至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实用化,但初期产能不会很高;日产方面称其全固态电池技术可能让日产的下一代电动汽车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几乎是现有电池两倍的能量密度”,并且具有更快的充电性能和更低的成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华金证券曾做过测算◆■★,以蔚来2023年7月上线kWh电池包信息测算★★◆■,其半固态电池成本约为1.7~2.2元/Wh,远高于同期车用方形三元电芯、铁锂电芯均价0◆◆★.73★◆、0★★★.65元/Wh。截至2024年4月3日,方形三元电芯、铁锂电芯均价已降至0.465、0■★◆■★.375元/Wh。

  去年6月,卫蓝新能源宣布将360Wh/kg锂电池电芯正式交付蔚来汽车;去年底,蔚来创始人李斌直播实测了150kWh(即150度电)电池包行驶距离达1044公里;今年4月,率先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的智己L6发布,智己方面称其将◆★★“突破1000公里超长续航”;太蓝新能源宣布在◆★◆★“车规级全固态锂电池”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制备出实测能量密度达到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4月9日,广汽集团官宣实现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较当前量产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

  ★■◆◆◆“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是电动交通下一代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大多数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扩散速率与液态电解质存在数量级差异■★◆、固固界面难以始终保持良好接触、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匹配性等问题需要解决。”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外也需要大力度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除了应用层面,在源头的技术研究更重要■■◆★,可以从源头上设计更好的电解质,做出性能更好的电池★★。

  目前日韩企业如丰田、三星SDI则押注硫化物,欧洲企业侧重聚合物路线■★■★■,国内电池企业如清陶能源、北京卫蓝、赣锋锂电、重庆太蓝等普遍选择氧化物路线■★◆。

  行业将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普遍定在了2027年~2030年★■◆★★,目前全球不少车企对于固态电池“上车”有了较为明确的时间表★★★■◆■。

  业内认为,智己L6搭载的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部分液态电解质,提高能量密度进而提高续航里程★★★,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不该再使用电解液。

  除了基础技术◆★、制造工艺■■、锂枝晶抑制、固固界面问题等技术难点之外,固态电池落地的另一个核心挑战是成本高企带来的量产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近日■■◆★★,蔚来宣布150kWh半固态电池包量产下线★■■◆■;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宣布全球首次量产上车“超快充固态电池◆◆”■◆■★;广汽集团宣布完成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电芯研发,将在2026年率先在旗下新能源品牌昊铂上量产搭载。

  纷至沓来的量产上车和落地应用让2023年火爆一时的固态电池概念再次掀起风暴。